进入10月,正是“石板大米”即将收割的季节。在黑龙江省东南部,镜泊湖水自然流淌灌溉之下,种植着8.5万亩“石板大米”。这种水稻生长在万年前火山喷发后形成的熔岩台地上,火山灰、腐殖土带来丰富的矿物质、有机质和微量元素,加之昼夜温差较大,成就了“石板大米”的优质口感。
“石板大米”作为特色农产品,在当地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。近年来,市气象局积极行动,在“石板大米”种植区域开展精细化、特色化气象服务。
气候认证下的“品牌大米”
在这片素有“塞北江南”“鱼米之乡”的美誉的地方,1300年前就有人在这里种植水稻。这里位于北纬44°黄金地带,夏季白天30℃,而夜晚只有20℃左右,较大的昼夜温差,有利于大米的干物质积累。2720℃左右的年积温、2300多小时的年日照时数,则有利于水稻灌浆期的营养积累。渤海镇上官地村是“石板大米”核心产区之一,位于这里的玄武湖大米专业合作社,共有农户157户,水稻种植面积6000多亩,亩产500斤左右。
“石板大米”在大米中是极为特殊的存在,为此,气象服务也需“不落窠臼”。
前期,为助力地方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和地方经济发展,提升气象在农业经济中的贡献率,市气象部门积极开展农产品气候品质评价工作,历经多年完成“石板大米”气候品质论证及评价,为其产业化、品牌化发展起到重要作用,为特色农产品贴上气候“金标签”。
目前,“石板大米”的售价从每斤1至2元提高至每斤7元,农民收入翻了几番。
风雨无虞的精细保障
“秋收期间的天气直接决定了水稻收割进度和晾晒效果,也直接影响大米的品质。”气象局副局长刘晓雨说,水稻收割季是水稻气象服务的重点,市气象局将持续跟进开展直通式服务,为水稻丰收提供保障。
8月2日至4日,出现灾害性强降水天气,市气象局积极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——加强监测预警,提前发布预警信息;加强与应急管理和农业农村部门协同联动,引导农户采取防范措施;把服务落实到农户、田间地头,持续做好跟踪服务,将预报预警和实时监测信息第一时间传递到农户手中。
由于提前预防和及时采取清淤排水等措施,此次天气过程未对农业造成过大影响,气象服务得到了政府和农民的一致认可。
为了让服务更加精准有效,前期,市气象部门在上官地村开展“石板大米”精细化水稻指标库建设,助力该村打造以石板米产业为主导、文化旅游等产业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,并编制《农业气候区划》《水稻气象服务技术手册》等材料指导农业生产。
自2019年起,市气象部门开展石板田水稻作物生长农业气象观测试验,以获取水稻不同发育期的主要气象要素指标,为优质水稻产业发展和结构性调整提供精细化、专业化气象服务;利用手机客户端、气象信息服务站等及时收集服务需求,分类研发针对性服务产品,如水稻生长期和收储期两类服务信息,为当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针对性服务